“东风吹雨小寒生,杨柳飞花乱晚晴。”
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——小寒如期而至。
古人云:“冷气积久而为寒,小者,未至极也。”
小寒的到来,意味着一年最冷的开始。
小寒一到,意味着年味渐浓,一年又要过完了。
人们常用“白驹过隙”形容光阴易逝,用马奔跑的速度比喻时间。
千百年来,马作为生命力的代表,融入人们的生活,成为民族的象征。
在同域外经贸、文化交往时,马元素也是随处可见,
听,丝绸之路上响起了踏踏的马蹄声……
(《车骑出行图》先秦绘画墓室壁画)
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,在汉以前多用于骑乘和农耕,
受自然条件所限,中原地区的马不能满足农耕需要时,
农民引进了身体结实、耐力好的蒙古马作为补充,
马文化开始了交流初体验。
(《驯马》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中心柱两侧)
到了冷兵器时代,马成了最具机动性的战争工具。
谁拥有足够数量的优秀马匹,谁就掌握了克敌致胜的法宝。
所以汉武帝才积极引进良马,组建骑兵,
还建立了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军马场——山丹军马场。
(甘肃博物馆中的张骞骑马铜像)
从另一个层面看,马的运用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,
也增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沟通的频率。
公元前115年,张骞与他的使团用西域良马将葡萄、苜蓿、石榴、胡麻带回了中原,
使汉民族第一次见识到新奇的西方物种。
几年后,汗血宝马的到来有力提高了汉朝骑兵的作战能力,
军事防御水平提升了一大步,还有力捍卫了农耕文明。
(有专家考证,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“马踏飞燕”,
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。)
东汉时期,明帝派出的使者赴大月氏国(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)邀请高僧到中国传道布教。
返回途中经书由白马驮运,
所以明帝敕令建造了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——白马寺。
两位高僧在此译出的《四十二章经》成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,
丰富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内涵。
印象中的唐朝物阜民丰,但在朝代建立之初,也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。
当时,马匹缺乏、耕畜严重不足,
康国(今中亚乌兹别克地区)“雪中送炭”,提供了4000匹撒马尔罕良马,
经济危机得以缓解。
直到明代,中国还对这种中亚良马有着强烈的需求,
“惟有马国家所需,余无裨益于国。”
后来,唐逐渐显现出盛世气象,马的应用从军事转变到了交通、文化甚至外交领域。
高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交通通讯体系——驿传制度,
信息的传递主要靠“马”,最远可与同时期阿拉伯帝国衔接,
还“身兼多职”被多情皇帝李隆基当成运荔枝的“快递”。
(《马球图》为唐朝文物,此为画作局部)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唐朝的贵族运动——马球,
骑马拿杆击球入网,动作行云流水,唐22个皇帝中18位都酷爱它。
据传,吐蕃遣使迎娶金城公主时,玄宗曾与驸马杨慎交、武延秀等4人,
与使团中的10位吐蕃善击球者相对,“东西驱突,所向无前”,大胜来使。
求,此时吐蕃使者的心理阴影面积……
(马赫穆德王马球图之一)
无独有偶的是,同时期的波斯也流行着类似的运动,
伊朗绘画艺术精品——细密画里有不少作品反映了马球比赛的盛况。
虽然源头问题有待商榷,但两个地区的马球运动经过频繁的交流趋于融合。
(昭陵六骏之一的什伐赤,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,
为李世民在洛阳、虎牢关与王世充、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。)
马的形象还出现在唐朝浮雕艺术中。
唐太宗陵墓旁浮雕石刻上是李世民骑过的六匹战马,
其中便有两匹来自波斯、突厥,他们也曾为唐朝统一立下赫赫战功。
(敦煌壁画《夜班越城》唐,敦煌329窟西壁龛顶南侧壁画局部)
元朝,马背上的民族掌握政权后,开始定下心来,搞“经济建设”,
但游牧民族的天性令元朝对马的喜爱一点没有减少。
看惯矮小蒙马的贵族们对“西马”很是稀罕,
元顺帝在位期间,罗马教皇命传教士送来骏马一匹,
该马“龙鬃凤臆,磊落而神骏”。
顺帝大为欢喜,命画师作画、文人题跋,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。
民间在唐宋基础上继续发展着陆上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。
马既作为商品,参与交换,又作为运输工具,
为热衷“海淘”的元朝人运送着各国奇珍。
(汉骑兵俑——没有骑兵的封建政权打不了胜仗)
到了明朝,政府一面设施专门集市与蒙古进行马匹买卖,
一面和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叶马匹交换,
还专门设立“茶马司”,安排专人管理,
传说的茶马古道就此形成。
(明十三陵前的翁仲马形象)
清朝建立伊始,统治者一面打击民间养马,一面要求统治阶级保持骁勇善战的传统。
北京孔庙大门外东西十几米处立着的“下马碑”,
就是用来警示维护江山,就不能丧失马上的技艺。
光绪帝的胞弟、溥仪的叔父载涛在养马、相马方面颇有心得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曾担任解放军顾问,
为军马改良做出了很大贡献,并为抗美援朝的部队选送了大批优良的马匹。
踏踏的马蹄声响起,在纷飞的大雪中留下了一串串印记,
它走过波斯、突厥、大唐、高丽,
还将走到更远的地方去。更多精彩:
冬至丨文字记录交往:丝绸之路上它们曾来过
大雪丨那些散落的竹简,是丝路交往的证明
小雪丨全球“团宠”秋裤,其实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来源/中国一带一路网
责编/张广琳 审校/王沥慷 监制/李雨思
投稿/纠错:news@yidaiyilu.gov.cn
加入我们:hr@yidaiyilu.gov.cn